中国传统送礼文化中的色彩含义

责任编辑:刘洋 发布时间:2014-11-25


  馈赠的礼品究其外观形式来说,不外乎造形与色彩两类,能给予礼品以特定判断,是渲染还是肃穆、是喜庆礼物还是吊唁礼物,则主要靠色彩来表达。色彩作为包装装演的一部分也就成为馈赠符号的一部分。
  
  在我国传统中,色彩的运用都趋于单纯、浓烈,这种用色习惯可以有效地烘托某种情感和气氛,感染周围的情绪。
  
  婚礼用色的演变
  
  在《梦粱录》中记述的两宋聘礼中,就可以看到极其鲜明的色彩情调,如送礼行列中的“金”瓶酒、装以“大花银方胜”、“红绿销金酒衣”,或以“罗帛贴套花”为酒衣,酒担以“红彩”缴之;男家用“销金色纸”作礼状,上面又履以“红绿销金”为袋,或以“罗帛”贴套,外面还要盖上“彩袱”送往女家。此外,还有“销金大袖、黄罗销金裙、段红长裙、或红素罗大袖段”、“绿紫罗双匹、彩色段匹”、“金银双胜御”等攒红簇绿的品物。


中国传统送礼文化中的色彩含义 
 
我国的传统婚礼以大红为主色,渲染喜庆、热烈的氛围

 

  不难看出,金、银、红、绿、青、黄、紫诸色都可以作为装点,造成一种五彩缤纷、喜气洋洋的视觉效果。
  
  不同民族对于用色的习俗也不尽相同,各自有对色彩的解释,尽管历代统治者都对色彩严加禁令,规定了紫、青、红、黄、黑的使用范围,但在不同地域这种界限是模糊的。
  
  总的来说,喜事送礼大都色彩鲜艳、亮丽浓重,营造喜庆的气氛,这些颜色能够引起兴奋,也是同其心境密切相关的。
  
  现代喜庆节日,以青年为主,尤其是城市青年,已逐渐摆脱大红大绿的用色而选择色泽柔和,或深暗颜色,同样,这种选色也是同其心态相联的。现在有一种趋式,青年人喜欢深色、老成特重的颜色,这反应了这一年龄段的人渴求成熟、稳定与被尊重。至于花花绿绿的颜色,对于他们来说充其量是装点气氛了。


中国传统送礼文化中的色彩含义 

现代都市年轻人不再因循守旧,甚至旧时的禁忌色黑色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婚礼上

 
  旧时举行婚礼时,新娘总是从头到脚一身红,新郎也要适当“花哨”一点,而视在取而代之的是淡色调的婚纱,对比色分明的礼服。往日年节,人们总要装扮一下,男女老少五颜六色,而今,年轻人尤其是小伙子们却喜欢“玩深沉”,越年轻越淡色、暗色,相反老年人倒修饰得“靓丽”几分。
  
  但是,无论是先前也好,还是转变中的现在也好,它们共同之处便是,选择最喜爱的颜色,修饰出最佳效果的“我”,反映出最佳的心境。

 

    丧葬送礼的色彩
  
  白事,即丧事,这种场合下赠送的礼物,多是花圈、花篮、挽联、挽幛以及礼金等。
  
  白事礼物包装相对要简单多了,不必选用特殊包装材料,不必考虑选色、配色,更不必考虑包装上的装饰物等。
  
  花圈、花篮自然不需任何包装或装饰;在挽联上书写清晰后即可;挽联书写为白纸黑字,追忆往昔友谊或赞颂平生业绩,悬挂在灵堂;挽幛等选用青、黑色,质地不一定很讲究,也可稍事包装,以毛笔字题一两句追悼死者或抚慰家人的致词。
  
  丧色送礼、包装都要求清淡、肃穆,应用最多的是黑、白二色。有些地区办丧事,还要糊一些纸屋、纸马,致丧家属,亲友穿白色孝服,带黑色袖箍。
  
  但是一些丧礼也会出现色彩浓艳的供品、祭物,北京旧俗中的大出殡,色彩之浓郁也并不逊色,江苏一带的“纸库”是赤、橙、青、黄俱全。
  
  白色也不尽为丧色,藏族、蒙古族敬献的哈达即是白色,表达的是献者的美好祝福和深切崇敬,白色也成为这些地区的尊崇色彩。再如朝鲜族的婚礼馈赠与周岁馈赠,同样也是白色,白色在这里是纯洁、真诚与祝愿的化身。

 

  无论红白事礼物,包装以后,即使有礼品卡,最好也要在包装上题字,以示郑重。喜庆礼品可以题“百年合好”、“恭祝新年”等,丧事可以题“万古长青”,给家属的可以是“结哀顺变”等。
  
  喜庆的礼物,笔墨要浓重;丧奠的礼物,为了表示哀悼,应用淡墨书写。
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